近日,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主辦的2025循環創新·時尚大會在上海市召開。會上,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表示,從2005年到2024年,我國紡織行業單位產值能耗下降超過65%,廢舊紡織品回收利用量年均增長12%,再生纖維年使用量突破300萬噸。這些數字的背后是紡織行業對循環經濟的積極探索。
自“雙碳”目標提出以來,全球紡織業正加速擺脫“資源消耗型線性模式”,向“閉環再生循環體系”深度躍遷。2022年,國家發展改革委、商務部、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印發《關于加快推進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的實施意見》,明確提出“2025年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率達到25%、再生纖維產量達到200萬噸”的量化目標。
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共政策學者楊尚寶表示,政策引導是推動紡織業循環經濟落地的關鍵支撐。他指出,當前我國紡織循環發展已從“自發探索”進入“政策驅動與市場響應”協同發力的新階段,《關于加快推進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的實施意見》中提出的“2025年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率達到25%”的目標,既是硬指標也是動員令。未來政策將重點圍繞“標準統一、數據共享、金融支持”三大方向發力,通過完善廢舊紡織品回收體系建設、推動再生纖維應用場景拓展,為行業循環創新打通“最后一公里”,讓政策紅利切實轉化為產業競爭力。
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發布的數據顯示,我國紡織行業規模龐大,2024年棉花產量超過600萬噸,化纖產量接近7000萬噸,布產量超過300億米,廢舊紡織品回收量達515萬噸。雖然2016年至2024年間,廢舊紡織品回收量整體呈上升趨勢,2023年增速達到15.7%,但相對于紡織行業巨大的生產和消費量,回收總量與行業規模相比仍顯不足,循環經濟發展仍面臨嚴峻挑戰。
如何通過跨界協作與創新實踐,推動時尚產業向資源高效循環、環境友好、科技驅動的可持續發展模式轉型?中國工程院院士、武漢紡織大學黨委書記徐衛林表示,目前,廢舊紡織品回收利用仍面臨回收難、分離難、規模化利用率低等現實困境。據統計,僅有約2%的廢舊紡織品被用于工業回收,1%實現閉環循環,另有12%通過物理法等途徑處理,而高達73%的舊紡織物最終被焚燒處置。
徐衛林強調,滌綸和棉制品在廢舊紡織品中占比最高,尤其是滌棉混紡產品因組分復雜、分離困難,成為再生利用中的“硬骨頭”。目前,主流處理方式仍以物理法為主,即通過開松、粉碎后制成毛氈、填充材料等低附加值產品。而化學法回收雖在技術原理上可行,卻受限于成本高、流程復雜和溶劑回收等問題,尚未實現大規模產業化。
要讓纖維真正循環起來,第一步就是給每一根纖維一個“身份證”,讓它的來路與去處都清晰可見。面對趨嚴的循環經濟要求,產品數字護照(DPP)應運而生。“產品數字護照是記錄和展示產品全生命周期信息的數字化工具,是產品的‘電子化數字身份檔案’。”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社會責任辦公室副主任胡柯華表示。
如何讓舊衣服實現更“高級”的回收利用?東華大學材料工程學院教授王華平指出,目前廢舊紡織品的量越來越大,回收利用的工藝、設備等都需要進一步提高。未來,一件服裝要實現完全可回收,而且不止能回收一次,可以回收兩次甚至更多,每次回收以后都賦予它新的功能。
“紡織品的循環再生是一項系統工程,涉及鑒定、回收、脫色、再加工等多個環節,需要跨學科、跨鏈條的協同創新。”徐衛林表示,推動紡織品循環經濟不僅需要政策引導和標準建設,更需要品牌企業積極牽引,從設計端提高產品的可回收性和耐用性,實現“科技+時尚”雙向賦能。
“我國紡織行業的成功探索,為全球產業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。不過,整體來看,循環經濟的價值落地依然面臨著巨大挑戰。”孫瑞哲指出,新能源、新材料正在重塑產業架構新基座,新設計、新制造加速改寫生產模式與形態。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,催生了一系列全鏈條顛覆性的解決方案,推動資源配置從粗放走向精準,從消耗轉向循環,實現了源頭減量與過程增效。